布鲁氏菌病狗狗带有吗?
1.布鲁菌属的细菌,分为布氏杆菌(Brucella)和布鲁斯菌(Brucellosis)两个菌属,前者包括绵羊类、牛型及猪型等3个亚属;后者仅包括狼疮型(lupus)一个亚种。目前对动物和人致病的主要是布氏杆菌。 2.该菌为专性需氧细菌,抵抗力很强,在土壤、污水和各种物品中能生存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对阳光、干燥和化学消毒剂都很敏感。高温(60℃)、低温和紫外线照射可使之死亡或不能繁殖。煮沸、高压蒸汽灭菌以及沸石粉和水稀释后的甲醛溶液浸泡都可杀死该菌。
3.不同菌属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抗血清的作用靶分子主要是在细胞膜上表达的糖蛋白,可以阻止细菌粘附到宿主细胞上,因而有预防作用。但是,抗血清只能在感染早期起部分预防作用,对于已经感染的动物则无效。
4.目前治疗布鲁菌病的药物较多,但是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所导致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寻找有效而毒性低的药物治疗细菌性布鲁菌病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5.预防。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对羊应尽可能实行全进全出制,羊只不宜反复进入同一圈舍,以防接触传播。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注意隔离,不喂霉烂食物,不随地丢弃粪尿等,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其繁殖力较强,可在牛、羊、猪、狗等动物的生殖系统内大量繁殖,引起这些动物的生殖系统发炎,导致孕畜流产、公畜生殖器官发炎等病变。患病动物康复后多成为带菌者,通过带菌的乳、肉类及胎儿、胎衣向外界排毒,经消化道、生殖道及呼吸道等途径进入其他动物和人的体内,可造成疫情的不断扩大。此病几乎遍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规定必须防治的15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目前发现的布鲁氏菌有6个种,19个生物型。其中马耳他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对人和动物致病。马耳他布鲁氏菌和流产布鲁氏菌在羊、牛及狗等动物体内为细胞内寄生,猪布鲁氏菌主要寄生于猪,犬布鲁氏菌主要寄生于狗等动物。布鲁氏菌可通过患病动物的胎膜、胎水、流产后的子宫及其乳汁、精液向外排出,污染环境。人或动物通过接触病畜、饮用病畜的乳汁及肉品或误食病畜的奶制品等途径而感染,主要侵害人和动物的生殖系统。患病的公畜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阴囊肿胀,部分病例出现关节炎症状;怀孕母畜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而发生流产、产犊率及产乳量明显下降等现象。人患布鲁氏菌病初期,高烧、畏寒、多汗、关节疼痛、肝大等,如不及时治疗,病畜和人将转为慢性,有的甚至终身带菌。
布鲁氏菌病治疗困难,病畜和人一旦患病很难治愈,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在布病流行区内不从外地购进牲畜,搞好检疫和免疫工作,禁止人和动物接触病畜或用病畜的乳、肉类等制作食品。接触牲畜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急性结核病、化脓性皮肤病及严重慢性病的人不得从事接触牲畜的饲养工作。